閩南語所講的「kha-chhng」(肛門)本字是啥?

limkianhui

2006年01月04日 23:28

《福建之聲》中文論壇那邊,有人提到「肛門/屁股」的閩南語 " kha-chhng "。於是有人說其漢字應寫為:(1)「腳倉」;(2)「尻川」……如下:

樓主說道:海陆丰人叫“屁股”为“脚仓”,据所知,潮汕话(含海陆丰福佬话)也这样称人体后面两股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份。 如:打针是打手还是打脚仓?

跟帖1:这个需要修改.“脚仓”两个字都不符合正字规范."尻川"才对,对比福建漳州或者粤西雷州话,海南话就知道.尤其"仓"更不可取.因为海陆丰地区北片受潮汕腔影响较小,保留鼻化韵,[ts'ui~]并未象南片混同于[ts'ng]一样.

樓主回:“川”汕尾话读[cuan],仓读[cui]与村,也读脚村。用“尻村”来读音是最好的了。


跟帖2:不觉得"川"很象形么? 不过也是,"川"到底有无白话音还难说.我们只是根据泉漳差异以及中古音韵推测本字而已~~~

跟帖3:这里,屁股也叫“脚仓” 。“脚目”这里也用,不过不知是啥意思。这里“四散”指“胡乱来”的意思……
於是針對這個話題,我也談了自己的見解,原文採摘如下:


WILSON890,你是哪裏人?如果是閩南人,那你的確是說得不對。在閩南,泉州/廈門/同安/台灣,所說的“kha-chhng”(國際音標:kʰa  tsʰŋ。其本義是普通話的「肛門」,但在閩南有時也用來泛指「屁股」),這在漳州讀為kha-chhuiⁿ(國際音標:kʰa  tsʰũi)。而這個閩南詞,論其本字,如上面huangvudik兄所言,有學者很多都考釋為「尻川」。其中,「尻」應該是無可非義的,問題只出在「川」字。一般地,我們考釋閩南語(或其它漢系語言),最基本的,首先會對應到「中古音」(所謂中古,即唐代左右吧,再往上應算為上古)。所以,我們去查中古音,發現「川」是屬於:「昌母仙韻」、山攝合口三等字、反切為「昌縁切」。這是什麽意思呢?就是說,「川」的聲母是"昌"(tsʰ),韻母是"仙"(uan),所以把聲、韻母組合起來,在閩南語文讀音中就表達為就是"tsʰuan",當然在普通話中是表達為"chuan"(這是漢語拼音)。接著往下說(當然,如果你不看,我就白說了,XD~~)——

閩南語語音有分「文讀音」和「白話音」(有的人說“白讀音”)。這個嘛,我們拿廈門/泉州話來打個比方,「两」這個字,文讀音是"lióng",而白話音有二個,一是「两个三个」的「两」,讀為"nn̄g"(國際音標:lŋ );二是「斤兩」的「兩」,讀為"niú"(國際音標: niu )。你如果直到現在還在看帖子,那麽相信你現在應該明白怎麽回事了吧。好,如果還有興趣,我就接著說——

再回到主題那邊吧。「倉」字,閩南語文讀音,讀為"chhong"(國際音標:tsʰɔŋ),這個文讀音和普通話「葱」的發音幾乎是一模一樣。「倉」的白話音,無論漳泉,都是"chhng"(國際音標:tsʰŋ)。剛才說了,普通話的「肛門」,在泉州/廈門/同安/台灣,是說“kha-chhng”,所以,從泉州/廈門/台灣/同安的角度來看,「倉」在語音上是符合的。不過,對於漳州話來說,便不符合了,因為漳州是說"kha-chhuiⁿ",而「倉」也讀為"chhng"(漳、泉一致),所以不符合。

反而,「川」字,無論對於漳州還是泉州,都是符合的。為什麽呢?再來看中古音。剛才提到了,在中古音裏,「川」字屬於「昌母仙韻」、山攝合口三等字、反切為「昌縁切」,這裏頭提供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「川」是屬於「仙韻」當中的「合口」字,而不是「開口」的。所謂合口,在這裏(仙韻),就文讀音而言,是指有帶"u"的"uan",而不是另一個不帶"u"的"ian"。而「仙韻合口」字,其白話音,在泉州/廈/台一帶,韻母是可以讀為"-ng"(國際音標:ŋ);在漳州則讀為"-uiⁿ"(國際音標:ũi)。打個比方,「全」、「川」這兩字都屬於這個情況。我們來證明一下,你比如說,正宗的閩南本地詞彙「十全」(“完滿”之意),在泉州/廈/台讀為 “cha̍p-chn̂g”(國際音標:tsap  tsŋ );而在漳州則讀為"cha̍p-chûiⁿ"(國際音標:tsap  tsũi)。又比如,泉州話裏頭有一個表示「棺材」的「全成板」,讀音是"chn̂g-siâⁿ-pán"(國際音標:tsŋ  siã  pan)。所以,事實證明,「川」字,它的閩南語白話音完全可以讀為: (1)泉州/廈/台:"chhng"(國際音標:tsʰŋ)  (2)漳州:" chhuiⁿ "(國際音標:tsʰũi ),所以,「川」字,從語音上來說,完全符合閩南語中那個表示「肛門」的" kha - chhng / chhuiⁿ "。

不過,請注意,如果「川」字的字義解釋,無法考釋或聯想出「肛門」之意,則立刻可以斷定「川」也不是kha-chhng / kha-chhuiⁿ 的本字,充其量只是屬於「音合而義不合」。

另外,我們也以換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。比如說,如果僅僅從閩南語本身比較通俗、比較淺顯的角度出發,而撇棄「尻川」這種純粹「力求古雅」的思維模式,那麽,我們發現「骹穿」也完全符合,而且音義皆合,即漳、泉都通得過。「骹穿」(骹,即普通話的「腳」),可以理解為「腳部某處的一个穿孔」,這樣理解完全符合閩南語口語裏頭那種常見的「淺白」、「通俗」,讓人一聽就懂,不用太深奧的道理或高深的文字。

此外,順便回答了何為「腳目」,並解釋了「四散」的意思。

再來說「腳目」(kha-ba̍k),其實應該是「骹目」或者「跤目」才對。大凡普通話中的「腳」,在閩南語中大抵都是對應到「骹/跤」(當然個別有例外,如普通話的「腳色」,閩南語是「kioh-siàu」,"kioh"就是"腳"」)。骹目,就是普通話所說的「腳踝」。閩南語的「目」,除了表示「眼睛」以外,還可以表示「節肢狀物體的關節部位,或者說節骨眼兒」,比如:骨目、骹目、甘蔗目……

最後一個問題。「四散」,讀白話音(sì-soàⁿ),在閩南漳泉廈台各地,這個詞的意思和汕尾話是一模一樣的,而不是“胡亂來”的意思。簡單說,就是散亂、零散、化整為零的意思啦。而表示“胡亂來”的閩南語,其中有一種說法是“濫糝來”(lām-sám-lâi)。

ps: 這裏所提到的「台灣音」,是指「臺灣優勢腔」,而不特指哪個縣鄉的特定腔調(如"海口腔"、"宜蘭腔"、"關廟腔"等等)
関連記事